<$BlogRSDURL$>
  Friday, June 18, 2004

說故事

說故事向來不是我的專長。我卻總欣賞那些能言善道的人,故事說得有如身在其中。

近來我發覺到,在軟體開發領域裏,說故事的能力是決定成敗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小說軟體裡,我有提到這個想法。目前,我沒有實例來証明這個概念,但我相信假於時日,這一天會到來,不論是從我或他人。但是,腦袋裡總是問著更底層的問題:為什麼說故事?答案或許在 Annette Simmons 著作的 The Story Factor: Inspiration, Influence, and Persuasion through the Art of Storytelling(台灣譯本:《說故事的力量》,譯者是陳智文。)《說故事的力量》封面的引言:「 創造以及訴說故事的能力,是 21 世紀企業所能擁有的最重要技能。」,可說是創新的言辭。以下是部分的內容:

在個人說故事的的平台上,群眾要的不是更多隨手可及的資訊,而是對說故事者的表現,目標,和訴說的故事的信任。「故事是創造信心的途徑。」當聽眾把你訴說的故事視為自己的故事時,也就是信念被激發的時候。

作者提出六種最有可能發揮影響力的故事基礎型式:「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願景」、「教誨」、「現行價值」和「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作者認為,信賴產生之前的條件是取決於訴說故事的能否通過「我是誰」和「我為什麼在這裡」故事型式。故事的影響力在於:故事提供自由的空間讓聽者自己決定說故事者的可信度。「故事是一種招攬的策略」,而賄賂或群眾魅力等,都屬於強迫行銷策略,是無法如故事那樣激發出真正的影響力。

以下簡潔的敘述那六種故事型式:

我是誰:作者強調用「表現」,而不是用「告訴」的方式來說這的故事。這是一種態度、理念、思想的傳達。內容不只是限制於個人的故事,可以引用時事、歷史、小說等。

我為什麼在這裡:盡管目標是自私的,如果是善意和合理的,只要坦白的道出,聽者不會介意。

願景:你可以為對方帶來什麼?這是「願景」所要傳達的訊息。因為內容是長遠的觀點,關鍵在於真誠的訴說。也就是說,「願景需要勇氣。」

教誨:這裡,教誨原則上是針對處理事物的方式而不是處理什麼事物。所以,教誨帶給聽者不單純是新的能力,更是思考與應用的方式。這樣的傳承方式才是有意義的,因為它有可能延伸出更多的創新。

現行價值:傳達的訊息的價值,透過故事可以使價值生活化。換句話說,個人的見證故事是最有效果的方式。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不是用直接的方法,是用影射來跟那些反對派或是那些先入為主的人說:「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請看完整的章節:Chapter 1. The Six Stories You Need to Know How to TellForward。其它的章節詳細的實踐說故事的能力。有一點我要特別強調的是:說故事的對象不是僅限制於演說群眾,很常時候要說服的對象只有一個。

我還沒把《說故事的力量》讀完,但對於作者這具有洞察力和說服力的第一章,我是深深感受。作者提議的六種故事型式,確實映証在一個 1984 的演說裡。

在 1984 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主旨演說,前紐約州長,Mario Cuomo,充份的應用說故事能力來傳達民主黨未來的走向和對選民的訊息。這故事的前身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的歷史文學巨著,A Tale Of Two Cities,關於巴黎與倫敦這兩個敵對城市在法國大革命時代的故事。這主旨演說也取了同一個標題。這段出色感人的演說更奠定了 Cuomo 在黨內的地位,也使他成為全國性的政治人物。

針對當時的雷根總統不理解部分國民對於為了自己、家庭、末來而產生的恐慌,「這是一個國家,總統先生。」Cuomo 呼籲:「總統先生,你應該知道這國家比較像『兩個城市的故事』多過於『小丘上的發光城市』(Shining City on a Hill )。」

Cuomo 把當時的美國的經濟狀況比作兩個城市的分裂:兩個由 Reaganomics 造成的經濟城牆所區分出來的城市,一邊是 supply side (政府角色是有限的)服務的極少數富者在「發光城市」,被關在城外的另一邊佔滿了在經濟上被忽略的中產階級的一群,看著「美國夢」蒸發了。

透過這個雙城故事,Cuomo 帶給了民主黨的信心,也激發了選民對民主黨的信念。故事的力量,在這演說裡,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個富有深度、哲理、感情的故事, Cuomo 直接的影響了在大會裡,在電視前面的觀眾,包括多年後閱讀這篇演詞的我。

在這個資訊不斷進展的時代裡,人的信念卻往相反的方向倒退。面對這些充滿懷疑的群象,如何能取得認同和產生因信念而帶來的影響力,真誠動人的故事是要素。

在《姜婆鬥鬼》的結尾裡,張大春表達了故事的價值:「姜婆的故事之所以值錢 __ 人總得相信點兒什麼,才好離開自己的爹娘,離開自己的家,而不覺得冷清又無助。」(張大春作品集之公寓導遊
 
  Tuesday, June 15, 2004

宿夢

昨晚我那狠角色的另一面又再夢中出現了!每次出現都是感受壓力最大的時候,有如自然的生理反應,借於夢來發洩。

畢竟已有一段時間花費在狩獵上。一天複一天的搜尋,遞郵,面試。有時失望,有時驚喜。壓抑和焦慮,一天又一天的累積。失業是一種最有效力的打擊自信心的經濟病菌。失業率仍然是經濟統計學的主要成分,也是政客們在競選時期才重新認識它的存在,拿來利用的武器。

狠角色不是我的本質,打鬥更不是我的專長。我有一場打架是在國小六年級。我記得他的名字叫郭俊方。事情的前因後果已不記得了,我只記得他打了我一拳就跑開了,我不干示弱的在後追。追上的時候,看著他那如我一樣瘦小的背,憑借於那一鼓被打的氣,我也回報了一拳在他的背上。

之前類似這樣的你來我往,在我的印象裡,不是常事。當然囉,我可是有名的乖孩子呢!地上玩玻璃珠,河裡撈小魚,跟女學生玩跳繩,才是我的常態。想想,好像沒有「諸葛四郎和魔鬼黨」什麼的,倒是有「小流氓和羅剎教」,至於功課嘛,總乖乖的做。假如小孩都那麼正常的話,或許就沒有羅大佑的「童年」了。

輕輕的「咚」一聲,那一拳著實的打在他那皮包骨的身上。一種奇怪的感覺湧上心頭,是一種不忍,一種罪惡的感覺。那也是我最後一次的打架經驗。之後我那狠角色的一面只有在夢裡出現。夢裡每次都被追打,而且每次都是在我狠狠的一腳踢出的時候把自己驚醒。你看,夢裡那狠角色的我也只有那麼的一招,而且都沒有落實過。沒想到我的乖孩子形像還保留到現在。

可是昨晚的夢,有點不一樣。應該是說有很大的不一樣。首先,裡面沒有追打的場面,我那狠狠的一腳也沒有派上用場。不,我沒用過任何致命的武器,在夢裡也沒有。這次我還出了多過於一招,而且是輕鬆自如的幾手,機智的應變。這真不能算是小的變化!勝利,一個在夢裡是那麼陌生的結果,卻在昨晚發生了。另外一個離奇的變化是,我竟然有了個夥伴!這夥伴才是個名符其實的狠角色,拳打腳踢的,招招又快又狠。這夥伴還是個女性呢!

不曉得這來自於壓力過重的反應,重復了許多年的夢,內容與結果忽然有了那麼大的改變,究竟是代表什麼意義?一個好的開始?失業的結束?尤或那一拳的因果回報了?無論如何,我樂於接受這樣的轉變。誰不喜歡脫困的感覺?問題是,下次的夢會重復那一個版本?
 
  Monday, June 14, 2004

虛擬的 50-50

上週紐約時報的 Week in Review(2004/06/13) 有一篇報導,A Nation Divided? Who Says?(分裂的國民?誰說的?),除了顏色需要調整之外(比如說,紅改成綠),內容是那麼的熟悉:

針對 2000 美國的國家選舉,Pew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People and the Press 的調查顯示註冊選民把藍紅黨派定位在末端的意識形態光譜。可是,同樣的民調,當問到自身的政治見解,有佔多數的自認是溫和的中間選民。

學術界認為是黨派政客變得心胸狹窄和分化,並不是選民。「我們還很偉大,是黨派變低微了。」一個州在總統大選投藍或投紅並不代表這是永久性的。六個深藍的州全都有共和黨的州長。大部分的選民是溫和主義者,樂意的投給任何一黨。可惜這樣的機會是罕見的,原因是溫和主義者近年來已很難被提名候選人。

調查結果顯示,佔多數的藍營或紅營的支持者不希望獨黨控制白宮和國會。各方面的人口區割統計:種族、年齡、教育、地區、宗教等等,群組的隔閡在過去三十年可說是固定或畏縮的。類似這樣的認同也延伸到同志的爭點。

竟然有那麼寬容的民眾,為什麼政客反而是憤怒的?學術界的解答是:為了選舉。

持有爭議性問題的候選人,如反對墮胎合法化的或手槍控管,選輸了並不會失去工作,反而有助於政治募款。現任的民意代表唯一的威脅是來自以黨內,迫使他們吸引那些在候選人選拔會佔據優勢的黨派選民。結果是黨派的意識形態變得更強烈,溫和主義民意代表也相對的減少。選民也跟進的選邊站。

看來這二三十年來進行兩極化的是黨派,不是選民。社會在選舉期間的分裂狀態只是純粹反應黨派之間為選舉的操縱。也就是說,退化的是黨派而不是選民。為什麼?倒底這些民意代表是代表什麼?什麼時候選舉變得那麼的無奈,那麼的可悲,當選舉的唯一目的是個人的勝利,不惜任何的代價,包括誤導被代表的選民?什麼時候開始,選舉變成那麼的幼稚,單純色彩的辨別,選擇光譜的盡頭?更令人驚異的是,這樣的活動還得讓政客來幫我們做決定。
 
  Tuesday, June 08, 2004

沒重點的拍攝

為了簽證問題回家了一趟,後來也因同一個問題到了吉隆坡。隨意的拍了一些景照。沒什麼重點,只是閒著無聊的產物。朋友常取笑我的攝影「作品」,因為找不到重點。沒有嗎?看看照片,的確不見我在拍時候的概念。攝影真的不是件光按的事。就算是數位相機也無法改變缺乏重點的事實。不管如何,我在看我「作品」的時候,腦袋總是逗留在當時的概念,畫面通常已變模糊了。

隨意的馬來西亞 2004
 
Software Culture
ColdFusion
日常毒藥與養料
  03/01/2004 - 04/01/2004
  04/01/2004 - 05/01/2004
  06/01/2004 - 07/01/2004
  07/01/2004 - 08/01/2004
  08/01/2004 - 09/01/2004
  10/01/2004 - 11/01/2004
  10/01/2005 - 11/01/2005
  01/01/2006 - 02/01/2006
  04/01/2006 - 05/01/2006
  Smart talk always right?
  Drools on AppFuse
  Braille, braille
  可愛提示
  The Dynamic SRC of IMG
  Preferred Locale on AppFuse
  告訴你為什麼程式不 work
  絲綢之路 2000:致命病毒
  AJAX on AppFuse
  1918
  Meet Mr. Writely
  網際網路的最後一頁
  小螞蟻最短篇
  健檢, e檢
  Open source ColdFusion
  八月半個
  自行其是
  Rich DHTML client
  cfspring, seriously
  三百萬民主補給站
  敏督利小插曲
  迷上喬治亞
  說故事
  Where are they?
  宿夢
  An Architect's View
  Martin Fowler
  Loud Thinking
  Raible Designs   fullasagoog
Home


Powered by Blogger